【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】《寻回老家的路——村子记事》马街书会天下知 好客村民美名扬-凯发k8国际
宝丰马街村是一个因书会而名闻天下的村子。每年农历正月十三,原野上的青青麦田成为舞台,来自省内外成百上千的民间说唱艺人负鼓携琴,说书会友,尽展才艺;而数以万计的观众也慕名而至,摩肩接踵,陶醉其间。就这样,说者自醉,听者自迷,所有的乡间民俗的快乐由此诞生,共同上演着一场旷世狂欢。
说唱俑雕塑
2006年5月,马街书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2年12月,马街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。|田野里的文化奇观
宝丰县城东南约五公里处的千年应河,河水潺潺。曾经,河畔的一个村子名为马渡店,岁月变迁,又改叫马渡街,直至有了现在的村名——马街。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的芒种,阳光劲照,天气炎热。马街村周围的田野空旷无垠,尽是收割过的连片麦茬。没有了马街书会的马街,与中原大地许许多多的村子一样,显得沉静而又寥落,偶有村民在自家屋檐下或路边树荫下乘凉。村子东北一处高大牌坊建筑十分引人注目,牌楼正面上方是“马街书会”四个红色大字,两侧立柱刻印着一副对联:“以地为台道尽古今中外千年事 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观”。牌楼正面及背面还有“一日能看千台戏 三天可读万卷书”“寻根问祖踏歌来 拜师学艺赶书海”等对联。过牌楼不远是应河桥,桥两侧青石板上雕刻着多个说唱艺人像,栩栩如生。上面还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题诗:“笑语江南客,无声塞北人,宝丰有相会,马街赏书琴。”
曲艺名家刘兰芳雕塑
应河岸边,有长长的景观带,名人苑里放置有对书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刘兰芳、罗扬、姜昆等多位曲艺名家的雕像;状元苑中是历届书会状元的雕像,最早的是1980年的书状元、郏县老一代说唱艺人王树德。景观带旁的大片田地,便是每年正月十三极其热闹的马街书会会址。会址上建有宽阔的石砌广场,广场一侧矗立着一个十多米高的雕塑,雕塑顶端是一个手持简板的说唱俑,形象生动。置身空旷田地里,尽管寂寥无声,脑海里却陡生千人同唱、万众同乐的热闹场景。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敬伟说,马街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,2017年,原文化部又批准在宝丰县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实现了我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零的突破。近年来,马街民俗文化园区内又相继建成了中华曲艺展览馆、刘兰芳艺术馆、中国曲艺交易中心等,已成为马街村新的地标性建筑景观。“这些新景观建成后,成了我们村里的旅游景点,可自豪。”刘兰芳艺术馆前,村委会委员张群堂说。刘兰芳艺术馆大厅正播放着刘兰芳的《精忠岳飞》。观看者王书增说,他今年65岁,家住汝州市杨楼镇,最近在宝丰建电厂,“很小就知道马街书会,这些年一直在外忙,今天趁工余来看看,感觉可好。”|石碑里的悠久村史
马街村究竟有何神奇的魔力,每年吸引众多说唱艺人来此聚会献艺?村民张满堂、孙清等人表示,书会最早起源于元朝延祐年间,距今已经700余年。“相传当年村里有一位老艺人,在曲艺界德高望重,农历正月十三是老艺人的生日,他的弟子都赶来为他献艺祝寿。”张满堂说,当时宝丰、鲁山一带有唱元宵观灯的习俗(多属社戏或还愿戏),城镇神社或乡绅富户多请大戏班演唱,而绝大多数的村社和小户则会请廉价的弦子书助兴。这种风俗在豫西一带极为盛行,而马街书会恰逢元宵灯节之前,所以年复一年,相沿成习,遂成传统的马街书会。张满堂说,马街书会会场南边以前有火神庙,据说上世纪50年代以前,汝河、沙河一带很多村庄都存在着信奉火神的火神社,马街火神庙是沙河、汝河流域众多村镇火神社的总庙。火神社是由村民结成的,每个火神社都要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大唱社戏,庆祝火神的诞生。在马街村中心地带,一处农家屋前立有两通高达3米的石碑。碑体已风蚀剥落,正面字迹模糊,依稀可见“重建广严寺记”字样。张满堂说,经考证,这两通碑是明代人立的。数年前,马街村还发现过一通残碑,碑文内容涉及西汉赤眉起义军、东汉黄巾起义军。经专家推断,碑刻时间最晚在隋唐时代,距今已有1400年。该残碑的发现,将马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。多年来,马街书会经久不衰的这一独特文化现象,已引来愈来愈多的目光。1981年,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第一次来到马街书会,说了一段《岳飞传》,引起轰动。1995年,时年82岁的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到宝丰,献上一曲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。姜昆、唐杰忠等众多曲艺名家也都在马街书会上留下了闪亮的风采。1995年,宝丰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“曲艺之乡”。1996年,马街书会被列为“中国十大民俗”之一。马街书会还引来了国外学者、专家的关注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欧达伟博士考察过马街书会后,曾惊叹“这样一个民族的、民间的、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,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”。
|民风里的热情好客今年67岁的张满堂满头白发,气质文雅,他可谓马街书会知名度最高的人。“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听说书,到现在也是这样,我觉得没有啥能比说书好听了。”当天上午,记者见到张满堂时,一提及书会,他就打开了话匣子。张满堂说,尽管他自己不会说书,但就是一直喜欢听,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马街书会红火得很,可后来慢慢就不行了”,当时书会呈现颓势、艺人上会越来越少的状况让他很着急。为此,2004年,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四处寻访艺人。一年下来,摩托车跑了两万公里,省里的曲艺名家、曲艺专家,他找了个遍。河南坠子名家赵铮鼓励他:“你要把曲艺当事业做,不能把这事撂下。”2005年书会前夕,他曾打了一二百个电话邀请艺人上会。2006年,为招待艺人,他在自家菜地盖了一排简易平房建成“艺人之家”。“年年都有上百艺人在我这儿吃住,有一年光蒸馍吃了320斤(一斤=500克)。这几年我身体不好干不动了,儿子把饭店关了回家给艺人操持吃住。”张满堂说,好客是马街人的民风,久已有之,也是做人的本分。张群堂是张满堂的弟弟,今年59岁,家在马街村村南,大院门口挂着“马街村农家书屋”“马街村老年互助家园”两块牌子,入院过道墙壁像是一道“荣誉墙”,挂着各类荣誉牌匾,有“艺人之家”“优秀书香家庭”“十佳书香家庭”等,还有与刘兰芳、黄宏等名人的多张合影。
曲艺爱好者观看马街发展史
因为自小爱读书,张群堂在家里开了农家书屋,把自己多年来积存的上万册图书拿出来供村民免费借阅。每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,他的“艺人之家”都会无偿接待数十名艺人。“这都是受到了我哥爱做好事儿的影响。”张群堂笑着说。“马街村的村民和马街说书人一样,都是书会的灵魂,他们和马街说书人一起,共同成就了这一文化奇观。”郭敬伟说。上午11时,在刘兰芳艺术馆百姓书场里,20多位曲艺爱好者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学唱新编的河南坠子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。来自宝丰县杨庄镇袁店村的姚艳红今年54岁,她说,马街书会她年年来,渐渐喜欢上了说唱艺术,这次县里免费在这里举办培训班,她每天都来学。“这首河南坠子可好听,我一定要学好。”
曲艺爱好者在学习
“现在娱乐的方式多了,关注传统的说唱艺术的少了,但也还有相当坚实的群众基础,相信经过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,我们马街村的未来一定会更越来越好,马街书会也会继续绽放它应有的光彩。”张群堂说。